云收雨过波添,落花随春去,余香伴夏来,不经意间繁花已落,莺声已老,春已走完了它的行程,万物风华翠茂,初夏的迷人风采正悄悄展露。而炎炎夏日,焦躁的感觉似乎总是压倒性地大于清爽,若是持续性地感到情绪烦躁,思维紊乱,爱发脾气,心境低落,这很可能是心理中暑了。
“心理中暑”,医学上称为“夏季情感障碍”。每到炎热的夏季,尤其是气温超过35℃,日照超过12小时,湿度超过80%时,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,使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,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紊乱。
夏季“心理性中暑”主要有三种表现:
(1)情绪异常:情绪不稳定、易怒、思维障碍。感觉头脑不清,心烦意乱,伴随有睡眠质量降低地情况。
(2)认知异常;记忆力下降、意识混乱、内心不安、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、学习效率降低、健忘。沮丧,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感觉生活很无趣。
(3)行为异常: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,比如反复洗澡、洗脸、洗手,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。且易怒,很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人吵架,家庭矛盾增加,朋友之间的争吵增加。
因此我们要积极预防“心理中暑”,避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幸。“情绪中暑”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,一是从生理角度进行物理降温。
一、生理降温
1.获得充足的睡眠。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,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体力,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。
2.科学合理的饮食。尽量多吃清淡的食物,多吃水果,少吃辛辣的食物。夏季体力消耗增加,应适当增加营养,避免节食。
二、物理降温
做好防晒工作。户外活动应避免阳光直射头部,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,不要在烈日下封闭的房间里住太久。卧室要注意通风,通风可以快速驱散人体周围的热空气,减少空气污染,让人感到“凉爽”。
天气越是炎热,人越要心平气和,学会放松心情,让心态静下来,降低心理热度。让我们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,忘却夏日的酷暑,去享受属于夏日独特的海风气息,橘子汽水在味蕾绽放的奇妙.......